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专题报道 悬壶杏林施仁术    德厚贤达济春秋 扎根大山三十载    守护村民保安康

第6版:专题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4 月 14 日 星期一   06

扎根大山三十载 守护村民保安康

——记云南省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施坝村乡村医生余泽英

乡村医生余泽英在出诊的路上。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霞若傈僳族乡施坝村,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一线,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坚持走村串户、看病诊疗,成了大山深处的“移动医疗站”,她就是乡村医生余泽英。

“群众如果有需要,我就马上到”

余泽英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从小就把乡亲们看病不便、因病致贫的难处看在眼里。1995年,余泽英从卫校毕业回到施坝村当起了乡村医生。“我要扎根乡村,尽最大努力为村民看好病,守护村民的健康。”这是余泽英最初的梦想和职业追求。

余泽英经常奔波在去往各个村民小组的路上,最远的村民小组离村卫生室14公里,没有通公路的时候,她徒步过去单程要走上半天。但这没有让余泽英畏惧,不管多远,但凡村民有需要,她就会背起药箱出诊。

“村里就我一个医生,病人到不了村卫生室,我又不去家里为他们看病的话,就有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只要病人能康复,我累点也值得。”余泽英的医者仁心赢得了当地村民的敬重和信任。

多年的村医生涯,让余泽英早已熟悉去往每个村民家的路,哪家要生孩子、哪家老人有什么病,她都了如指掌,成了村里的“活地图”、村民健康的“活档案”。无论是老人突发急病,还是小孩半夜感冒发烧,只需要一个电话,余泽英随叫随到。

“乡亲们需要的,我就会去学习”

乡村医生的工作平凡而琐碎,余泽英白天要在村卫生室坐诊,平均每天接诊20人,最高峰时一天接诊了114人,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整理资料,那些非紧急的出诊也大多安排在晚上。

为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质,余泽英每晚都会抽出2个小时看专业书籍,这样的学习她坚持了12年。“我当时基础差,白天又忙,晚上有的时候又要出诊,直到村里通了网络后通过上网学习,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把这个资质考下来。”余泽英说。

余泽英还组织村民小组建立微信群,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事宜都会在群里及时通知。此外,她还摸清了每个村民小组里的有车户,将车辆的状况和车主的姓名、电话进行备注,让村民出门看病时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车辆。

“不是我医术有多高、多好,应该是这30年的坚持,让村里人信任了我。”余泽英说,她要坚守在家乡,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把治病救人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近年来,余泽英又多了一个身份——家庭医生。她通过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订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基本医疗、社区康复和护理等服务。目前施坝村已经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由家庭医生团队负责联系进行转诊治疗。

村民离不开余泽英,同样,无论余泽英走到哪里,村民们都是她放不下的牵挂。“医路”生涯,余泽英从一名美丽的傈僳族女孩变成了受人尊敬的邻家大姐,她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自己的家乡,把最多的陪伴留给了自己的患者。

余泽英说:“当了村医以后,我才发现这里的村民太需要医生了,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扎根。若倒退30年,我还是会选择当乡村医生,还是会努力地干。”

在多年的坚守下,余泽英收获了群众赞誉,也获得了不少表彰,曾荣获“最美健康守门人”“十佳乡村医生”“百姓满意的乡村医生”“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好人”等称号。

“这里是我的家乡,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好了,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我愿意守在这里,努力守护好群众的健康。”余泽英说,“我要坚持把治病救人这个事业继续做下去。”

叶利民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