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需要救护车时,拨打“120”后,其手机就会收到短信,点击短信内的定位链接,就可在电子地图上实时追踪救护车动态……近日,随着安徽省马鞍山市紧急救援中心(市“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马上急救‘一键达’”便民服务模块正式启用,对当地居民来说,等待急救的过程,不再是“看不见”的焦急等候,而成为“看得见”的生命救援。
“以前,老百姓呼出‘120’电话后,因为不知道救护车派出情况,常常会感到焦急不安。”马鞍山市紧急救援中心主任徐辅忠表示,虽然该中心不断提升急救反应速度,但呼救人在焦虑中总会生出出车慢的错觉,直接影响对急救服务的满意度。
对此,马鞍山市急救系统对现有急救指挥调度平台进行技术升级,开发出“一键达”功能。“对于这次升级,我们进行了多轮考察和测试。一方面,考虑到呼救者的心情和状态,坚决避免烦琐、复杂的操作,只需要点击一条短信即可完成全部操作。另一方面,经过多次试运行和调试,不断缩短时差,避免相关显示的技术性延迟。”徐辅忠介绍,该功能通过救护车与呼救人实时共享位置信息,不仅让呼救人实时“看得见”救护车,也让救护车司机精准定位呼救人,并通过卫星导航系统规划最优路径,实现了生命救援的“双向奔赴”。
徐辅忠发现,随着“一键达”功能的上线,马鞍山市的“120”急救效率提升了。“从接警开始,急救人员的每一步操作都被置于呼救人的监督之下,倒逼着急救人员绷紧弦,快速响应每一次呼救。”徐辅忠说。
而且,“120”急救热线这个无形的生命通道,也变得越来越“宽敞”。徐辅忠介绍,马鞍山市的常住人口有220余万人,该市“120”急救热线每日呼入电话量在500次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重复呼入,主要是询问救护车出车进度。据统计,“一键达”功能试运行期间,该市“120”重复呼入电话量同比减少三成。这意味着,“120”急救热线留给了最需要的居民。
据介绍,近年来,马鞍山市将急救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启动“马上急救”便民呼救平台建设,不断创新破解传统急救难题。2023年,该市针对听障人士开发“文字‘120’”功能,解决了全市4026名持证听障人士的急救呼叫难题。听障人士通过微信小程序填写地址、病情后,信息直通“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听障人士还可通过文字与接线员交流确认细节。此外,该市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急救网络,新增9个农村急救分站,实现城乡救援同质化;创新构建水陆空立体救援体系,启用长江水上急救站和无人机空中救援,实现急救全覆盖。
数据显示,马鞍山市急救电话3秒接听率达100%,平均反应时间为11.47分钟,群众呼救满足率达到100%。“我们将不断升级服务功能,打造马鞍山市急救领域的‘马上急救’便民品牌。”徐辅忠表示。
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