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肺内原因和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因高病死率而备受关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繁多,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也各有不同。临床表现多呈急性起病、呼吸窘迫以及难以用常规氧疗纠正的低氧血症等。国际上多采用“柏林定义”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作出诊断及严重程度分层,并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与身体遭受创伤、肺水肿、吞咽障碍致误吸等原因有关系。
身体遭受创伤:突遭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事故,可能发生肺部损伤、肋骨骨折、肺部挫伤、肺部破裂等,这一系列暴力伤害容易造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严重创伤后,因为大量失血会引发休克,此时肺部血流量减少,若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水肿:肺水肿是肺部产生积液,导致血液不能正常回流,会出现肺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某些疾病发生后采取静脉输液治疗,如果输液量过大可能引起水潴留,造成肺水肿,并进一步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颅脑损伤疾病容易引起肺水肿,还可能同时发生急性心衰,此种情况有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可能性。
吞咽障碍致误吸: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发生后,如果出现吞咽障碍症状,可能引起误吸,也就是吞咽食物时,食物与液体等进入气管或肺部,部分患者可能引起肺部感染,甚至并发呼吸衰竭。
二、症状判断与病情评估
通过损伤期、相对稳定期、呼吸衰竭期、终末期和其他全身症状,判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病情评估。
损伤期:早期身体损伤发生后,也就是患病的5个小时左右,主要出现原发病相关症状,多数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加深,但一般不会有呼吸困难与憋气等严重症状。
相对稳定期:在损伤发生后6—48小时之间,患者已经接受了相关治疗,因此病情逐渐稳定,但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的症状。多数患者呼吸频率加快,在监测仪器中会观察到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因为呼吸频率过快,会产生头晕、胸闷等感觉。
呼吸衰竭期:在损伤24—48小时之间可能发生呼吸衰竭,会自觉呼吸加重、烦躁不安、口唇呈青紫色。病情加重导致呼吸频率逐渐加快,医生检查时,通过胸部听诊闻及湿啰音,在此阶段单纯用常规氧疗无法缓解呼吸困难。
终末期:这个阶段有非常严重的呼吸困难表现,口唇发紫加深,手指与脚趾也可能转变为青紫色。因为呼吸困难影响到脑部供氧,会出现嗜睡、谵妄、昏迷等症状,严重的憋气症状会引发咯血痰。病情发展至此,对患者的死亡威胁较大,要立即实施有效的手段改善呼吸状况。
其他全身症状:疾病发生到晚期阶段,除了呼吸道症状外,还会引起多种全身症状。例如,引起肺部感染,引发高热、寒战、胸痛、咳痰、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控制病情的相关措施
要快速控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时采取机械通气、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控制输液量很关键。
机械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引起呼吸困难,因此,及时使用器械通气是很关键的。机械通气也就是利用医疗手段帮助患者保持正常呼吸,具体方法还要根据病情程度去选择,及时缓解呼吸困难。
药物治疗:发病之后,机械通气会稳定呼吸状态,之后就需要根据原本疾病类型有针对性的应用药物治疗。例如,应用扩张血管类药物,能促进肺血流灌注,保持氧气正常运输;用免疫治疗对抗机体炎症。
支持性治疗:支持性治疗方法是指能够保持身体运转正常的措施,发病后身体代谢速度变快,一旦营养大量流失会发生营养不良。对于此种情况,要应用营养治疗方法,补充人体需要的一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能量、脂肪等。
控制输液量:大量输液会引起或者加重呼吸窘迫综合征,那就要在治疗期间谨慎控制静脉输液量,还需要根据患者身体内液体的进出量、疾病治疗需要等确定。
四、巧用护理措施缓解不适感
巧用基础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治疗配合等护理措施,可以缓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不适感。
基础措施: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后,肺部感染或全身感染的风险比较高,需要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正常清理口腔,也可以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病情严重,卧床时间比较长,为了预防受压部位皮肤损伤,要勤更换体位,同时用温水擦拭皮肤,保持衣物与皮肤的干燥和干净。病情严重期,无法下床如厕,需要留置导尿管,要保持引流通畅,每天都要更换引流袋。
保持呼吸道通畅:疾病本身就会侵害呼吸系统,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治疗期间要注意预防感染。因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可能导致呼吸道干燥、痰液难以排出,可以应用湿化气道、及时吸痰等措施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还要管理呼吸管道,预防移位、扭曲、脱落等问题,避免影响通气水平。如果应用气管切开术治疗,需要预防感染,防止细菌通过管道进入呼吸道发生感染。
治疗配合: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趴在病床上通气。长时间维持这种体位会产生不适感,要在医护人员帮助下翻身,翻身后重新调整角度连接通气治疗的仪器。在通气治疗期间,还要观察呼吸情况变化。
五、提高警惕,预防疾病
预防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注意合理饮食、作息规律、坚持运动、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情况。
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多或频繁食用大蒜、胡椒、辣椒等食物,以防其刺激肺部,可能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作息规律:保持规律作息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要早睡早起,适当午睡,避免熬夜行为,通过改善体质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坚持运动:坚持运动锻炼也是改善体质、增强身体免疫力的有效措施,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及身体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但要注意长期坚持。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肺水肿、肺炎、并发肺部感染等疾病,要根据医生建议积极用药治疗,预防进一步发展而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而言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疾病,以上分享了一些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判断和干预措施,希望帮助患者更多地了解和预防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 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