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寻医问药 血铅半衰期约28天:进入人体内的铅能彻底清除吗? 维生素B的大作用 详解药物过敏如何识别与应对

第4版:寻医问药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7 月 14 日 星期一   04

“对这药过敏”可不是小事

详解药物过敏如何识别与应对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药物为人类治疗疾病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一种“看不见的风险”也悄然存在,那就是药物过敏。它可能是轻微的皮疹瘙痒,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王子熹全面解析了药物过敏的本质、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策略。

药物过敏,不只是“吃药”

“不舒服”“药物不良反应”是用药后出现的不适反应的总称,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药物过敏。王子熹指出,药物过敏的核心在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身体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或其代谢产物误识为“敌人”,进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引发各种症状。

任何药物理论上都有可能引起过敏,但以下几类风险较高:

1.抗生素:尤其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

2.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3.麻醉药及围术期用药:包括肌松剂、诱导剂;

4.中药注射剂:在我国应用广泛,对于花粉过敏患者风险常常相对更高。

药物过敏的“报警信号”有哪些?

药物过敏的表现因人而异,可迅速出现,也可能滞后几天甚至1周以上。皮肤症状最常见,约80%以上的药物过敏患者会出现皮肤表现,包括面部、眼睑、嘴唇或四肢水肿,全身皮肤瘙痒、风团、皮疹、脱屑、渗液;除此以外,还可以累及身体其他系统:

1.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喉头水肿、气促;

2.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腹泻、腹痛;

3.重症者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如何判断和记录药物过敏反应?

诊断药物过敏不是靠医生简单开个化验单,也不是只凭患者主观感觉,而是需要通过详细问诊综合判断。患者在使用药物后若出现疑似过敏反应,应尽快就医,并做到以下几点:

1.记录清楚药物通用名(非商品名):同一成分可能有多个品牌;

2.明确用药时间与发作时间:是立即反应还是延迟数小时、数天后发作;

3.描述具体症状:皮疹位置、是否伴随发热、是否合并喘息、胃肠不适等;

4.保存诊断和治疗记录:如急诊记录、开药科室就诊病历等资料;

5.主动告知医生过敏史:特别是在术前或更换药物时。

普通人用药前需要注意什么?

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人群,在用药前应特别注意,提前向医生说明情况,以便评估是否需要替代药物或提前预防。

1.孕妇、儿童、老年人:皮肤屏障弱,机体更敏感,用药应谨慎监测;

2.曾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的人群:如过敏性休克、过敏导致喉头水肿的患者,应高度警惕;

3.家族中有特定药物过敏者:如卡马西平、别嘌醇过敏,有一定遗传风险,部分人群可考虑进行HLA基因筛查。

不少人对药物过敏存在误区

误区一:以前吃过这个药就不会过敏。

错!药物过敏需要一个致敏的过程,首次用药不出现过敏,不代表以后不会。

误区二:对海鲜过敏不能注射CT增强造影剂。

两者过敏的成分和机制完全不同,无明确关联,不能一概而论。

误区三:症状轻微就不用就医。

即使皮疹轻微,也可能是严重反应的前兆,建议就医评估。恐惧不是解决办法,理性判断、科学记录,才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从诊断到治疗,药物过敏科的“新武器”

精准医疗时代,药物过敏的诊疗也在不断进步。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已建立完善的围术期药物筛查体,包括:

1.皮肤点刺/斑贴试验:识别具体药物成分;

2.血清检测:少数药物可抽血检测特异性抗体;

3.药物激发实验:在严密监控和应急准备下,少量给予药物,分次递增,确认是否过敏;

4.药物脱敏治疗: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某些过敏药物在必要时可考虑在病房严密监护下进行脱敏治疗。

5.预防用药:如患者确实没有替代药物,也无法做脱敏治疗,必要时可提前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并联合单抗类药物进行预防保护,因临床风险较高,需要严格遵医嘱进行。

据新华网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