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院40周年综合大楼建设启动仪式。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院40周年传承发展大会颁发卓越治院管理贡献奖。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院40周年传承发展大会颁发岐黄创新科技贡献奖。
1985年,改革春风激荡南粤大地。
岭南骨伤名家何竹林先生的弟子肖劲夫带着6位中青年骨伤科医生、护士和药师,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原有公立医院的工作岗位,创建一间有岭南骨伤特色的医院——广州中医学院附属骨伤科医院。
这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该院采用“全民所有、集体承包”的运营模式,在当时的中国医疗系统尚属首创。
以骨伤科立院,从一间狭小的门诊起步,经过40年的发展,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成为以中医骨伤科为龙头、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中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陈冠林表示,医院秉承“传承创新,和谐发展”的院训精神,坚持“强专科、大综合、重特色”的方向,40年来坚持不懈推进医疗、教学、科研互促共进,坚定不移将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医院建设成为“百姓信赖、员工幸福、政府满意”的高水平中医医院。
与改革春风同行,从30张病床到“一院三区两门诊部”
翻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院史,40年壮阔的历史浓缩在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
1985年7月18日,医院创始人肖劲夫与几名职工在租用的民房首层外拍下了一张合影,以仅仅600多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和30张病床,开启了创业征程。
1993年2月,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批准成立骨伤科研究所,挂靠在医院。
200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正式成立,标志着医院进入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2015年,医院龙溪新院区I期工程落成,同年晋升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形成了“一院三区两门诊部”的发展格局。作为“双一流”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医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的重要力量。
2021年5月9日,“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在医院揭牌,医院职工在医院门诊楼前留下了珍贵合影,这标志着中医骨伤高地的建设从这里扬帆起航。
骨一科(关节中心关节科、骨病科)主任医师李钊回忆医院40年的奋斗感慨万千,他说:“经过几十年发展,医院已经成长为一所专科齐全、名医辈出的综合医院,尤其是中医骨伤科,作为医院的龙头专科,在40年间更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从1985年建院初期,医院制剂团队只能在地下室研发骨伤膏药,到如今拥有18种深受百姓喜爱的‘明星’制剂,离不开制剂研发团队的辛勤耕耘。2024年,温通膏、健步消肿止痛油的供应量相当于覆盖了整个荔湾区的常住人口,患者亲切地称之为‘镇院之宝’‘老人香水’。”药学部临床药学中心职工黄晓冰表示。
以中医骨伤立院,建设高水平专科造福百姓
117万人次,是202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服务的患者数量。
“我就是冲着这家医院治疗骨科疾病响当当的名号来的。”一名来自江西的骨质疏松患者,不惜跨越千里来到这里求诊。
“我们医院不能离开中医和中医骨伤这个关键词,离开它们的话就没有特色,没有生命力。”陈冠林说道。
“一直以来,我院谨记‘传承岭南骨伤精华,创建中医骨伤高地’的宗旨,将岭南骨伤、中医骨伤的精华传承发扬。”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林兴栋表示,近年来,医院深入践行这一宗旨,擦亮、用好、用活“中医骨伤”这块金字招牌。
沿着这一逻辑,医院大胆创新,首先将骨伤学科整合重新洗牌,细分出亚专科,并将所有骨伤学亚专科组建为临床部;打造科创平台,建设数字骨科实验室,成立科研部;建设康复研究部,开展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先进骨伤康复研究。
建院以来,中医骨伤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由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骨科、骨质疏松科和运动医学科等专科组成的优势大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杉木夹板是岭南骨伤的“三绝”之一。如今,这样的传统中医骨伤疗法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依然鲜活。骨四科(创伤骨科、正骨科)主任罗毅文表示:“中医治疗骨折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正是因为其疗效。”
在股骨头坏死专病门诊进行保髋治疗的患者吴先生也深有感触。为了治疗骨髓移植后的并发症,他使用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导致出现并发症——双侧股骨头坏死。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年纪尚轻的他感到很无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首席教授何伟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吴先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2021年,医院借助中医药发展的新机遇,成功将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升级为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这是广东省第一家中医骨伤研究院,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中医骨伤研究院。
医院将用中医、中西医结合骨伤优质技术造福更多患者,同时努力打造为广东中医骨伤传承创新、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高地。
建科研高地育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2013年入职医院的青年医生孙德宣是医院内四科(消化内科)主治中医师。入职后,他先后拜师于天启、孙志佳等医院前辈,在跟师的过程中,他受益匪浅,也逐渐成为医院科室的中坚力量。
来自护理部的陈佳利,2016年从广州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入职医院。她表示,在西医院校学习时接触中医护理知识比较少,对“五行”“阴阳”等不精通,入职后医院安排了一对一的导师,让她对中医护理知识及技术迅速熟悉起来。
在该院,像孙德宣、陈佳利一样受益匪浅的青年人才还有很多。
近年来,医院先后挂牌韦贵康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刘庆思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等国医大师和全国及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7个,形成了从青年医师到学科带头人的完整人才链,为中医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005年5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成立,与医院实行“院院合一”的管理体制,同年9月招收中医学专业(骨伤科学方向)本科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培养点。学院自2014年开始承担基层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任务,11年来共招收培养1615名基层定向医学生,为基层输送优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
林兴栋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引入,会给学科带来跨越式发展。然而,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用得好。
2020年,作为人才引入的骨科专家何伟,是医院科研建设的中流砥柱。他带领团队聚焦阐释中医药促进骨坏死修复、延缓筋骨退变、促进骨折愈合等的作用机制,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影像学、组学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正骨手法、中药方剂、针灸等在骨损伤修复、炎症调控、疼痛缓解、组织再生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建立符合中医骨伤特点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和评价体系。
2023年4月,经广东省发改委批准,中草药囊泡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医院,为国内首个中草药囊泡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12月发布《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在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方面走在全国领先水平。
四秩岐黄,鼎新图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这艘满载医者仁术的中医方舟,正以岭南大地先行者的勇敢和气魄,为下一个40年的辉煌再续荣光。
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