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专题报道 悬壶济世承古开今    深耕杏林医者仁心 扎根基层无怨无悔   辛勤奉献服务村民

第6版:专题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8 月 25 日 星期一   06

扎根基层无怨无悔 辛勤奉献服务村民

——记湖南省醴陵市孙家湾镇西岸村乡村医生刘拥军

乡村医生刘拥军外出为村民随访。

在广袤的湖南株洲乡村,医药箱是连接生命希望的重要纽带。清晨的醴陵市孙家湾镇西岸村卫生室里传来一阵金属碰撞的声音,乡村医生刘拥军把听诊器、血压计等设备和药物悉数放进医药箱内,这个有点锈迹、带子浸满汗渍的药箱是他的第5个医药箱。从皮质的医药箱到如今铝制的医药箱,它们伴随着刘拥军走过了38载春秋。

三代人传承医者仁心

医药箱对于刘拥军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是职业的象征,更是家族精神的图腾。

刘拥军童年最鲜活的记忆,是祖父背着竹制医药箱匆匆出诊的背影。那斑驳的竹篾纹理里,沉淀着乡间郎中的质朴仁心。12岁那年,刘拥军的父亲带着军医的丰富经验,背起医药箱,成为了一名乡村的“赤脚医生”。

受医学氛围熏陶下长大,刘拥军从小就喜欢中医。1984年,他跟随父亲学医,行走在乡间中,目睹父亲如何看诊,如何守护乡邻健康。

20岁那年,刘拥军毅然背起了父辈留下的医药箱,这只箱子见证了他守护乡邻的坚定选择,也诉说着三代人血脉相承的医者仁心。

“父亲的老医药箱太旧了,我就换了新的。”刘拥军抚摸着现在使用的医药箱说,但里面的东西,装的是一样服务乡亲的心。背起这个医药箱,就意味着选择了这片土地,选择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村民健康的“驻守者”

盛夏时节,池塘内荷花初绽。西岸村卫生室门口,刘拥军正准备出诊,他动作熟练地背上医药箱,提着访视包。

“现在要去的这户人家是脱贫户,母子俩都有智力障碍,需要定期随访。她家对面就是肖业生家,他做了直肠手术切除,不能起床,每天都需要上门为他打针换药。”刘拥军在车上介绍,每年每个季度都要对全村493名慢性病、精神病、脑卒中后遗症等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随访。

10分钟后,刘拥军下车,徒步走在乡间的田埂上。这条路他1年就要走上好几个来回,不管冬天结冰、下雨湿滑,都会有他的身影。

“原来村里都是泥土路,出诊大部分都是徒步,到最偏远的人家要20多里路,骑自行车要1个多小时。现在西岸村乡道铺上了柏油,出行很便利了,只有偏远的地方需要徒步了。”刘拥军边走边说。

如今,刘拥军被四里八乡的居民称为“村里的120”。谁家有个急病,一通电话,他就背着医药箱赶来。

勤学精进提升医疗水平

环视卫生室看诊区域,墙壁上挂着一面面锦旗,书柜上堆着一本本结业证书与荣誉证书,这些荣誉见证着刘拥军“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也记录着他扎根基层、服务村民的点点滴滴。

2014年,37岁的刘拥军通过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规范性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专业知识。如今,卫生室设立“中医阁”,成为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点,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今年,卫生室安装了人工智能诊疗系统,实现了智能问诊、电子病历管理和处方质控及专家用药指南”。刘拥军指着电脑上的系统说,对诊断症状不符、用药错误也有提示,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2017年,西岸村将原有卫生室整体迁入村委会,启动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如今走进窗明几净的新卫生室,空间划分为诊断室、公卫室、治疗室、处置室、留观室、理疗室和药房,智能健康一体机、电子档案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西岸村卫生室年诊疗量约3000人次,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目标。

38载光阴流转,从父亲留下的医药箱到如今的数字化设备,刘拥军始终坚守在西岸村的田间地头。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医者仁心,用三代人的不懈坚守,诠释着“健康守门人”那份朴素而坚定的誓言。

张燕舞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