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不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与其等到身体“亮红灯”才着急,不如从今天开始掌握三个关键:早发现、会调理、懂坚持。
一、高血压的日常预防
血压如果长期超标,会让血管像吹胀的气球般逐渐失去弹性。初期可能在早晨起床时,出现短暂头晕、后颈发紧,但很多人误以为是没睡好。这种隐形伤害持续5—8年后,血管壁会形成玻璃样变性,引发眼底出血、四肢麻木等症状。更危险的是肾脏的百万个过滤单元,会因高压血流冲击受损,导致夜尿增多且尿液为泡沫,这个过程往往不可逆。
建议家庭常备电子血压计,每周至少测量2次(晨起后1小时及睡前为最佳时段),记录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的变化趋势。针对饮食方面的调控需要把握3个关键点,即每日食盐控制在5克以内(相当于啤酒瓶盖平铺量),多选择富含钾元素的香蕉、菠菜等食物,减少加工肉制品的摄入。
推荐采用防控高血压饮食,又称得舒饮食(DASH),即增加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和坚果的占比。运动方面,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使收缩压平均下降5—8mmHg,相当于减少1/4片降压药的效果。
二、糖尿病的日常预防
胰岛功能异常引发的血糖波动,需要建立全天候的监测体系。除常规空腹血糖检测外,建议每季度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的血糖水平)。指尖血糖仪使用时,注意在指腹的两侧采血,避免挤压导致组织液混入影响准确性。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需要格外注意,可遵循“211餐盘法则”:每餐蔬菜占餐盘1/2,优质蛋白质(鱼、豆制品等)和主食各占1/4。特别推荐苦瓜、秋葵等含有天然降糖成分的食材,但需要注意部分水果(如荔枝、龙眼)的升糖指数较高。
运动采取“3个20分钟”模式:早餐后20分钟散步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午间20分钟抗阻训练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傍晚20分钟有氧运动可改善代谢。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日常预防
血管健康隐患其实从青年阶段就已埋下伏笔。长期高油高盐饮食、熬夜等习惯,会让血管壁从25岁左右逐渐形成脂质条纹——这正是动脉斑块的早期形态。
建议从30岁后,每2—3年做1次颈动脉超声,这项检查能比心梗、脑梗发作提前十多年发现血管狭窄的风险。血脂管理要盯紧“坏胆固醇”LDL-C指标:健康人空腹应低于3.4mmol/L(相当于130mg/dL),若已存在高血压或糖尿病,则需压到2.6mmol/L以下。
突发胸痛时的“黄金120分钟”至关重要: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需坐姿避免低血压),记录症状发生的时间。若疼痛持续超过20分钟,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日常预防可饮用淡绿茶(每天3杯为宜),其中的茶多酚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情绪管理采用“478呼吸法”,即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可以快速缓解应激反应。
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日常预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可以通过简单有效的呼吸训练改善症状。尝试腹式呼吸法:平躺时放本书在肚子上,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钟,让书随着肚子的鼓起抬高,再用嘴像吹蜡烛那样缓慢呼气6—8秒,看着书慢慢地降下去。每天早晚各练习10分钟,能增强呼吸力量。
遇到雾霾天出门要戴好N95口罩(注意捏紧鼻梁处的金属条),尽量避开早晚高峰期外出。在家要关好门窗,使用能过滤PM2.5的空气净化器,记得每3个月检查滤芯的颜色,颜色变深或使用时间到了就要更换。冬季开加湿器时,注意别让屋里太潮湿,摸墙壁不挂水珠的程度最合适。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冬季防护需要注意“三个温差”: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被窝与室温的温差控制在10℃以内,饮水温度保持在40℃—45℃。推荐每周食用2—3次白萝卜炖梨,其中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力。
五、肿瘤的日常预防
癌症早筛有明确的年龄“警戒线”:常年吸烟或接触油烟的人群,满50岁要开始每年做1次肺部低剂量CT(辐射量仅为常规CT的1/5)。
胃癌筛查建议从40岁启动,特别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或爱吃腌制食品者,初次胃镜检查正常者可间隔2—3年再复查。尤其要警惕肠道健康,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者应立即检查,普通人最迟45岁要做首次肠镜(如无息肉可5—10年再复查)。
女性乳腺自查需掌握规范手法:洗澡时用三指的指腹以“从外向内打圈”的方式按压,覆盖锁骨到肋骨的整个乳房区域,特别注意单侧乳头溢液或皮肤橘皮样改变。建议每月经期结束后的第7天检查,此时乳腺组织最松软易触诊。
肿瘤患者可通过“彩虹饮食原则”防癌:每日摄入5种以上颜色的果蔬。绿色食物含有抗病毒作用的抗癌物质(如青椒、黄瓜、猕猴桃等);紫色食物含有花青素(如茄子、紫菜、芋头等);红色食物可以有效对抗体内自由基(如枸杞、花生、苹果等);橙黄色食物含有胡萝卜素(如玉米、南瓜、柠檬);白色食物含有多种营养素和蛋白质(如山药、银耳、杏仁等)。烹饪方式优先选择蒸、煮、炖,避免明火直烤产生的苯并芘等致癌物。
健康从来都不是突击任务,而是融在柴米油盐里的日常生活方式选择。定期的测量血压、血糖,合理搭配饮食(如减少高盐高糖食物),保持每周一定强度的运动,并且戒烟限酒,这些日常的良好习惯都能产生显著的效果。如果已确诊疾病,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同样重要。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韩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