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专题报道 一村一医半个世纪   守护边疆牧民健康

第6版:专题报道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9 月 01 日 星期一   06

一村一医半个世纪 守护边疆牧民健康

——记新疆额敏县上户镇吾巴勒二村乡村医生邵立新

炎炎夏日,邵立新(左)乘摩托车在出诊的路上。

隆冬时节,邵立新(右)骑马到牧民家中出诊。

背着药箱行走在乡村小路上,“赤脚医生”似乎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温馨记忆。如今,已经上了年纪的他们仍有不少还在坚守,今年已经68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上户镇吾巴勒二村乡村医生邵立新就是其中的一位。

17岁开始坐堂接诊

时间回到60年前,年仅7岁的邵立新随行医的父亲从河南新安县农村来到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上户镇吾巴勒二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邵立新说:“初来乍到,爷爷就因病去世了,这让父亲极度悲痛,他叮嘱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铭记着父亲的教诲,邵立新1973年初中毕业后,就选择了学医。

“刚开始在当地合作医疗站管药房,期间父亲经常带我到周边山里挖草药,治疗当地易发的包虫病、风湿病,采药回来,教我晾晒、加工、用法、剂量……之后还教我拔罐、针灸、推拿、正骨……渐渐的,医生这个职业在心里扎了根。”

邵立新坦言,真正坚定行医的决心是1974年6月7日的一次急救,那天中午正在吃饭,吾巴勒四村一名村民气喘吁吁地闯进屋,“快,阿扎提头被石头砸了,人快不行了。”话音未落,父亲背起药箱就往受害地跑……母亲见状,急忙说:“还愣着干吗?你也去呀!”赶到现场,就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一刻,邵立新的心像是空了一大块,眼泪也跟着哭声一起流淌。

从此,医生职业在邵立新心中变得无比神圣。他暗下决心,不管有多苦多累,都要把行医这件事做好。有志者事竟成,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当年10月,17岁的邵立新就开始坐堂接诊了。

之后,邵立新如饥似渴地求学,新疆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后,又取得保健按摩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中医康复医疗专项职业能力证、乡村全科助理执业医师证,将家传推拿与现代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医术日益精进,用一双妙手和一颗仁心,守护着吾巴勒二村及周边村民的健康。

新婚之夜不忘救人

1976年,经人介绍,邵立新和湖南妹子汤彩林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说起新婚之夜,邵立新至今难忘。当晚闹完洞房,送走最后一批亲友正准备睡觉,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后,见吾巴勒一村村民巴希太满头是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邵医生,我的孩子鼻子流血,从早上到现在昏迷不醒。”

“快,快走!”邵立新急忙背起药箱跟随巴希太出了家门。赶到巴希太家里,量体温、听心肺,发现孩子是急性支气管炎,马上一边输液、一边热水脱敷……一直治疗到第二天中午,才脱离了险情。见孩子呼吸渐渐平稳,邵立新开好药,标明口服次数和剂量后,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回了家。

“好在妻子的理解,才没有对我生气。”邵立新说,婚后三天夫妻要回门,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就和妻子在额敏县城逛了逛,当时心里很愧疚,就对妻子许下诺言,等有时间了,一起乘飞机去看望两位老人。

“因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这个诺言到现在也没有兑现。”汤彩林说,婚后丈夫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乌鲁木齐,因为儿子在那里工作。另外就是去了一次伊犁参加考试,再哪也没去过,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诊所和出诊的路上。

从马上摔下来4次

邵立新所在的吾巴勒二村紧邻吾巴勒一村、吾巴勒三村、吾巴勒四村,共有800多户3000余人,大部分村民是哈萨克族,过着游牧生活。通讯不畅的那些年月,农牧民家中有孕妇需要接生的,一般都是男主人骑马到诊所接邵立新。

1989年6月的一天,临近二支河牧场的夏力克·肯拜骑马来接邵立新给妻子接生,走到半路,一张被风刮起的白纸让邵立新骑的枣红马受惊了,毫无防备的邵立新从马上摔了下来。“当时一只脚还套在马镫上,被马在草滩上拖了几十米,最后因为鞋掉了才得以脱险。”这一幕,邵立新至今记忆犹新。

两小时后,夏力克·肯拜抓回了受惊的枣红马,邵立新用药水擦了擦受伤的部位,两人继续骑马赶路。当晚,夏力克·肯拜的妻子顺产了一个胖儿子。

值得一提的是,邵立新在出诊的途中,还救下了一对母子的性命。

1987年4月,孕妇艾古丽·阿扎提一家从冬牧场向夏牧场转场,离吾巴勒二村诊所大约4公里时,艾古丽突然感到腹部一阵阵疼痛,她连忙叫丈夫阿斯哈尔·托留拜骑马去接邵立新。

邵立新赶到后,发现艾古丽就要分娩了,可附近没有房屋,到诊所已经来不及了,就在牧民用木条和毡子搭起的临时帐篷里为艾古丽接生。当孩子落地时,一阵大风把帐篷刮倒了,邵立新本能地用双手和双腿撑在地上,护住了母子俩。

阿斯哈尔一看帐篷倒了,就慌乱地拉毡子,毡子拉开后,只见邵立新身上到处是产妇的血。当看到母子平安时,阿斯哈尔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转身冲进旁边的羊群,抓了一只肥大的羊,非让邵立新把羊带回家。“我是一名乡村医生,这是我应该做的。”谢绝了阿斯哈尔的一番好意,邵立新只收了5元接生费和8元药费就回家了。

吾巴勒二村的妇联主席阿拉尔说,截止2014年(之后未接生),邵立新总共接生了1362个婴儿,并且每次大人孩子都平安无事。

卖掉家业建卫生室

吾巴勒二村的诊所是60年代建的,面积小,无暖气,较为简陋,邵立新总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就医条件,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和场地,这个想法一直深埋在心中。

就这样,邵立新每天奔波在诊所与家的路上。“有时,他刚回到家里准备吃饭,就有人找他看病,往往等他出诊回来,饭都凉了。”每次听到妻子的怨言,邵立新只能进行安慰,“饭凉了可以热,病人错过治疗时间,命就没了。”

常年出诊的劳累,没有规律的生活,让邵立新的胃和腰都出了毛病,有时候痛得只能躺在床上休息,让妻子推拿按摩,缓解劳累和疼痛,好一点了又爬起来继续工作。

邵立新说,选择了医生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奋斗。

1993年7月1日,对邵立新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他从县里参加完入党宣誓回到家,他做了一个大家意料之外的决定,筹钱建卫生室。

“钱呢?你每月才1200元工资,还要供孩子上学。”面对妻子的质疑,邵立新坚定地说,“那就卖掉家里的12头牛、30只羊,再把家里的80亩口粮地也包出去。”有人问到:“为何不申请国家项目资金呢?”邵立新回答说:“我是党员,不想花国家的钱。”

之后,邵立新又向亲戚朋友借了2万多元,终于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了300平方米集住宅、门诊、注射、理疗为一体的卫生室,实现了“以院为家”的愿望。2002年8月8日营业时,邵立新特地在住宅门上挂了一把钥匙,用来方便患者晚上就医开门。

“营业第一天,就被人半夜叫了起来。”说起这事,邵立新仍然显得很激动,那天,村里的赵军成因急性阑尾炎,家人用四轮拖拉机将他送到卫生室时已经是深夜了,因病人需及早手术,怕路上出意外,邵立新背上药箱连夜陪着赵军成赶到了额敏县人民医院。

等病人推入手术室后,邵立新实在挺不住了,蜷缩在走廊的长椅上,沉沉地睡着了。邵立新说:“卫生室建成后,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但看到康复病人有了笑容,感到很幸福。”

放弃升迁,护佑牧民

日月轮回,时光更替。邵立新已由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成为了双鬓染霜的老者,但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热爱的事业。

1989年,额敏县委、县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决定让邵立新到额敏县人民医院内科去工作,他拒绝了;2000年,县上动员他去上户镇卫生院当院长,他又拒绝了;2016年退休后,当地好几家私人医院高薪“挖”他去坐诊,他也拒绝了;在乌鲁木齐红十字医院上班的儿子为和父母团聚,在市区联系了一家中医院聘用他,他还是拒绝了。

在很多人看来,邵立新就是个“傻医生”,放着城里好条件不去享福,偏偏呆在村里受罪,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不知咋想的?

邵立新的回答很简单:“当我还是个小伙子时,每次出诊,衣兜里常常塞满了老百姓给的鸡蛋和馕;当我家里无机械种地时,是乡亲们悄悄帮着耕种,并拒收了一切费用;当我妻子坐月子时,是左邻右舍的大姐帮助洗衣做饭……我走了,谁来照顾他们?虽然我的身体不如以前,但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为牧民的健康护航。”

2022年2月,邵立新带着妻子到村民家中义诊时,妻子不慎滑倒,摔成脑震荡,一周后才慢慢醒了过来。身体刚刚康复,他们夫妇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上门义诊的路上。

疫情期间,邵立新坚守岗位,冲在前线,给村民宣传防疫知识,为慢性病患者测量血压、血糖,提供治疗药品,从未在父老乡亲面前说过一声苦、道过一声累。每当听到乡亲们的褒奖时,他总会谦逊地说:“我是医生,我不干谁干?”

在乡亲们眼中,邵立新就是一名难得的好医生。他不仅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而且尽量减少病人的花费。从医51年,说起这些年具体为困难家庭减免了多少费用时,邵立新抓抓头,想了半天才回答:“不多,大概有40万吧。”

一村一医半个世纪,不为名利护佑村民。邵立新的付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他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乡村医生”“塔城地区好村医”“额敏县团结友爱道德模范”等崇高荣誉。

毛卫华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