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0多年前以青霉素为代表的一代抗菌药问世后,给很多生病的人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一度让人类和疾病之间的生死搏斗地位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好景不长,当人们还没有从胜利的喜悦中反应过来就发现了现实的残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耐药性已经产生。
随着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增多,慢慢的发现为什么有时候明明吃了药,病却不见好?这一切的背后,除了药不对症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敌人——细菌耐药性。有报道显示,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需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到2050年将有1000万人每年死于细菌耐药性问题。
虽然科学家一直在努力研发新的抗菌药以对抗细菌耐药性,但新药研发的速度远远抵不过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人类“武器库”日渐捉襟见肘而细菌耐药性问题与日俱增。何为抗菌药?细菌耐药性如何产生?如何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一、抗菌药的功能和局限性
抗菌药也就是狭义的“抗生素”“消炎药”,抗菌药包括中药制剂、喹诺酮类等西药,不同抗菌药作用机制不同,作用对象为细菌、部分其他病原菌,主要功能均为抑制细菌繁殖或者杀死细菌,临床多用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明确抗菌药的作用对象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时会有“药到病不除”的现象了。
自然界的病原菌有多种,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寄生虫等。抗菌药一般对病毒是无效的,病毒感染时使用抗菌药不仅没有任何治疗效果,延误病情的同时还会给身体带来巨大的代谢负担,这也是医生常说的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的原因。
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和加速行为
耐药性就是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了“抵抗力”,细菌遇到抗菌药物后就会被杀死,但是由于某些原因细菌升级了,习惯并适应了这种抗菌药不再害怕它,甚至可以与它和平共处,而变得“刀枪不入”,这时候就产生了耐药性。
(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1.自然选择
部分细菌本身携带耐药基因,具有耐药性,在自然条件下这种细菌的比例特别低,没有成为优势菌。比如都是大肠杆菌,在成千上万的大肠杆菌中只有一个是携带耐药基因的耐药菌,在没有外界干预时它可能会自己死去或者被同伴“淹没”死去,翻不出大浪。
但在某些特定的环境、药物作用下,那些不能适应的、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就被杀死了,而自身携带耐药基因的这一部分细菌被“自然选择”存活了下来,且它们会在同类中的占比大大增加,甚至成为优势菌。当它们成为同类细菌中的优势菌时,就意味着我们常用来抵抗它们的药物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2.基因突变
众所周知,细菌的繁衍是很快的,约20分钟就可以繁衍一代,而且细菌属于低等生物,它们的基因结构和复制过程相对简单,这就给基因的突变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在生活的大环境中,由于环境的改变,细菌为了适应改变后的环境必须改变自己。当然这种改变不是一举成功的;细菌会突变成很多种,最终回归自然选择,那种能够适应抗菌药存在环境的细菌就被留下来继续繁殖,这也就产生了耐药性。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生存环境在细菌耐药性产生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行为
1.滥用抗菌药
很多人感冒、发烧、嗓子疼,不管是病毒、支原体还是细菌导致的,只要生病就吃抗菌药,但抗菌药对病毒等无效。没有明确病原体的情况下,滥用抗菌药不仅可能导致病情延误,还会增加耐药菌出现的风险。
2.自主进行服药
部分人群虽遵医嘱用药了,但又好像没有遵医用药。医生说1天3次,1次1片,结果效果不是很明显,自己就把剂量改成了1次2片,短时间感觉效果明显。另有患者发现病情好转,该吃3天吃2天,该吃3顿吃1顿;但殊不知已经为细菌耐药性埋下了祸根,而且药量过大可能危及生命安全;药量不够可能给细菌喘息机会,让其“卷土重来”,增加治疗难度。
3.畜牧业和农业存在滥用抗菌药
部分农民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指导,为了让植物长得好可能乱用、加量使用农药;有的养殖户为了让动物长得好、少生病,在饲料中加用抗生素,这些过程不仅增加了动植物体内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物残留还会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严重危害。
三、从我做起不随意使用抗菌药
综上所述,抗菌药滥用在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均应从自身做起,应该明确抗菌药不是“万能药”,得了什么病吃什么药。
合理使用抗菌药,遵医嘱合理用药,不凭经验用药,不随意加药、停药,不将自己的用药经验传授给别人,不随意使用抗菌药。警惕可怕的细菌耐药性,从我做起,为自己、为家人、为人类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四川省骨科医院检验科 池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