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行业理论 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警惕细菌耐药性 关注和预防“沉默杀手”——牙周炎

第7版:行业理论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6 月 09 日 星期一   07

关注和预防“沉默杀手”——牙周炎

牙周炎也被称为破坏性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主要源于牙菌斑中的细菌对牙周组织的破坏,这种破坏会影响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有“沉默杀手”之称的牙周炎,因其早期症状隐匿且危害深远,已成为威胁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一、牙周炎的定义

牙周炎是一种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牙菌斑中的细菌引发。随着病程发展,牙周组织逐渐被破坏,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3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且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二、牙周炎的成因

牙周炎的成因包括多种原因,通常是由细菌感染、不良生活习惯、遗传易感性、全身性疾病和其他因素等导致。

1.细菌感染

牙菌斑的堆积是核心诱因。未及时清除的菌斑可矿化为牙结石,刺激牙龈并引发炎症反应,细菌进一步侵入牙周袋,导致牙周支持组织损伤。

2.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尼古丁抑制牙龈血液循环,降低局部免疫力,加速牙周组织破坏。

酗酒:酒精代谢产物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感染风险。

3.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如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导致免疫应答异常,更易发生重度牙周炎。

4.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因免疫力下降或代谢紊乱,牙周炎的患病率显著升高。

5.其他因素

长期营养不良、口腔清洁不当或激素水平的波动(如妊娠期),也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病情。

三、牙周炎的临床表现

牙周炎的临床表现有早期症状、进展期症状、严重并发症等症状。

早期症状:早期有牙龈红肿、刷牙或咀嚼时出血、口臭等症状。

进展期症状:进展期有牙周袋形成、牙龈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移位、牙缝增宽等症状。

严重并发症:造成牙槽骨吸收、牙周脓肿、牙齿脱落,甚至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四、牙周炎疾病的全身性危害

牙周炎的全身性危害有多个方面,包括糖尿病、妊娠风险、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感染、阿尔茨海默病等。

糖尿病:牙周炎与血糖控制互为因果,炎症因子加重胰岛素抵抗。

妊娠风险:重度牙周炎与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相关。

心血管疾病:牙周致病菌通过血液扩散,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心梗、脑卒中的风险。

呼吸系统感染:误吸含菌的分泌物,可能会导致肺炎等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提示慢性牙周感染,可能加剧神经炎症反应。

五、牙周炎的防治策略

牙周炎的防治策略包括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

1.预防措施

日常护理: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需要刷牙2次,每次≥2分钟,配合含氟牙膏。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缝,每年接受1—2次专业洁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C及钙质),控制慢性病。

定期检查:高风险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建议要每3—6个月进行牙周评估。

2.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清除菌斑及牙结石,辅以局部抗生素(如米诺环素凝胶)或使用氯己定漱口水。

手术治疗:中重度患者需接受翻瓣术、引导组织再生术(GTR)或骨移植术。

修复与维护:松动牙固定(牙周夹板)、缺失牙修复,治疗后每3个月复查1次以预防复发。

六、结束语

牙周炎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但其隐匿性常导致患者延误治疗。通过加强口腔卫生管理、改善生活习惯及定期专业干预,可显著降低患病的风险。已经确诊的患者需要遵循“及早干预、系统治疗、长期维护”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天然的牙功能,同时减少对全身健康的威胁。

(徐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23级3班 孔子予)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