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医药科技 我国科学家发现EB病毒感染细胞的“通用钥匙” 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存在跨代毒性 新型微针可减少痛风药剂2/3用量 流线型水凝胶 增强治骨关节炎能力 新研究揭示常用止痛药全新作用机制

第5版:医药科技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6 月 23 日 星期一   05

我国科学家发现EB病毒感染细胞的“通用钥匙”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科研团队6月1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研究成果,发现一种蛋白质分子是EB病毒感染细胞的“通用钥匙”,有望为新型EB病毒疫苗研发提供高效靶点。

EB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人类疱疹病毒,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并且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EB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既往研究显示,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主要依靠两个关键受体作为“钥匙”开门,但对EB病毒如何感染上皮细胞的原理一直不明确。

传统观点认为,EB病毒利用截然不同的受体感染这两类细胞。然而,这项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曾木圣、实验研究部研究员钟茜团队开展的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R9AP”的蛋白质分子是EB病毒能够感染这两类细胞的通用型关键受体。

“它就像一把‘通用钥匙’,既能打开B淋巴细胞的门,也能打开上皮细胞的门,让EB病毒进入。”钟茜表示。

研究团队发现,一旦通过基因沉默或敲除技术“藏起”R9AP这把钥匙,或者用衍生肽制造“假钥匙”,以及通过抗体药物加以干扰,EB病毒就很难感染上述两类细胞。相反,如果使R9AP的水平增高,就相当于“多配几把钥匙”,EB病毒感染就会更容易。

该研究还发现,R9AP存在于多种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和EB病毒相关的癌细胞中。R9AP既往被认为头部朝内,主要在细胞内部工作,但该研究发现它也能把“头”伸到细胞外面,直接“抓住”EB病毒,帮助其“开门”进入细胞。

曾木圣表示,这项研究颠覆了“B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采用完全不同受体感染EB病毒”的传统认知,为深刻理解EB病毒感染机制,探索新型EB病毒高效疫苗靶点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新华社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