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农村医药报医药科技 我国科学家发现EB病毒感染细胞的“通用钥匙” 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存在跨代毒性 新型微针可减少痛风药剂2/3用量 流线型水凝胶 增强治骨关节炎能力 新研究揭示常用止痛药全新作用机制

第5版:医药科技 PDF原版PDF原版
pdf阅读器免费下载 版面导航
声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06 月 23 日 星期一   05

一项研究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发现——

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存在跨代毒性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江苏省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团队围绕纳米塑料跨代生殖毒性进行了系列研究,证实了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存在跨代毒性,并首次揭示了纳米塑料跨代生殖毒性机制。该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

释放到环境中的塑料被缓慢降解成小碎片,并进一步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甚至粒径更小的纳米塑料。“纳米塑料可通过食物链、饮用水、空气吸入及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新元教授介绍。当前已有相关研究揭示了微塑料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已有在胎盘和脐带血中检测出纳米塑料的证据,但其具体的毒性机制未完全明确。

孕期纳米塑料暴露是否存在跨代毒性?其中的内在调控机制是什么?能否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南通大学本科生蒋梦娜、王冯旭、崔烨、蒋予苓等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构建孕期呼吸道暴露小鼠模型,对纳米塑料的跨代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孕期纳米塑料暴露会引起子代小鼠脑组织内神经元细胞萎缩和丢失,神经纤维缠结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蛋白增加。纳米塑料的毒性作用并不局限于单一器官或组织,在多个器官内开展的联合组学观察发现,纳米塑料暴露组的子代出现多脏器损伤。通过评估子代胚胎发育、成年后器官形态及功能,研究人员发现,纳米塑料可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肺泡发育异常引发炎症反应、小肠铁死亡、肝脏脂肪蓄积、脂质代谢异常等,且暴露剂量越高,损伤反应越严重。

此外,团队研究发现纳米塑料跨代毒性具有性别差异,且不同器官的敏感程度不同。在小鼠模型中,雄性后代对孕期纳米塑料暴露更敏感,肺部损伤相较于雌性更加严重,小肠的病理损伤更明显。

结合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孕期纳米塑料暴露干扰发育关键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纳米塑料暴露组的子代受损脏器均出现SIRT1蛋白质显著下调现象,SIRT1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从发育到寿命调节的各种生理事件中发挥多种作用。基于网络药理学,团队在构建的“毒性靶点-通路-疾病”交互网络中,已验证了SIRT1是纳米塑料暴露导致脏器损伤的共有病理靶点,干预SIRT1可以有效修复病理损伤。

“我们通过数据库进行天然产物溯源,意外发现南通特色中药金荞麦有多个有效SIRT1激活成分,通过小鼠干预实验也验证了金荞麦水提物能有效上调细胞SIRT1表达水平。”团队指导老师杨敏副教授表示,团队将继续对金荞麦等天然产物的SIRT1干预效应进行评估,为孕期纳米塑料暴露的子代毒性干预提供科学证据。

据《健康报》

编辑:超级管理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