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是某些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辅助治疗措施,往往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和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有效的输血至关重要。医院血站会配备一定量的血液制品,但对于突发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的病患抢救中,显然无法满足应用需要,应按照相关流程进行调配,这便涉及供血的应急管理工作。
在突发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的人员施救过程中,要提供充足的血液资源供应,具体包括血液储备、采集、运输、调配、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等内容。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血站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突发事件中血站工作重要性的探讨,首先要了解何为突发事件。一般情况下,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引起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应对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均属于此范围。其次,要明确血液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地位。事件发生后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严重创伤多伴随大量失血,因此及时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屏障。
在大量病患同时需要救治时,容易出现血液供应不足,需要血站做好协调工作。通过地区调配、紧急招募献血等方式,在有效时间内获取充足的血液资源,以满足患者的救治需求。从这点来看,血站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将影响事件中病患人员的抢救成功率。
二、为保障生命关键防线,供血应急管理应做好的工作
(一)具有前瞻性的血液保障措施
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对于此类事件的处置存在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在事故涉及病患救治过程中也同样面临此问题。从血液供应方面考虑,若等到事件发生后再临时制定解决策略,将会影响抢救工作的及时性,那么就需要做好前瞻性的管理工作。
所谓前瞻性,也就是明确潜在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的供血不足问题,预先做好应急备用措施。库存预警能够帮助血站做好前瞻性管理,是指在采供血预案中规定最低库存量、最佳库存量、最高库存量。
常用方法是对近5年平均用血量及预估增长等综合分析制定库存标准,通过库存曲线观察掌握库存量波动情况,以制订近期血液采集与储存计划。这样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确保血站能够快速提供一定量的血液供应,在此基础上若有不足,继续募集或调配等相对减少应急处置的工作压力。
在突发公共事件或自然灾害发生后,还需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应急供血相关工作提供有效指挥。按照血液充足与否进行分组,一般会以颜色进行区分,按短缺程度高低分为红色、橙色、黄色。针对红色预警,立即限制非急性手术用血,优先为急诊及重症患者提供血液资源,并积极开展献血宣传。
(二)血液需求信息的精准传递
突发事件现场或救治现场与血站不会在同一个位置,这便涉及血液需求信息传递的问题。对于需求量、所需血液品种等信息的精准传递,是血站工作顺利开展以及保障准确供血的关键。
目前主要应用供血网络,信息传递流程为:采供血机构-储血点-医院输血科,或者是采供血机构-医院输血科。采供血机构结合储血点血液需求预约计划,或医疗机构输血科按实际预约计划进行血液供应。
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机构现场或院内救治,确定血液预约计划,由储血点或输血科向采供血机构上报,采供血机构按照实际需求开启应急预案,来组织、储备、供应血液。
结合突发事件特点来看,在应急处置中医疗机构工作繁忙,难以快速制定血液需求预约计划,单向的信息传递容易影响效率。因此,作为采供血机构有必要提高主动性,主动参与一线工作,掌握患者情况,评估血液需求,从而更快开启应急预案。
(三)为突发事件提供血液的合理调配
在医疗机构与采供血机构确定预约计划,明确所需血量后,下一步就是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血液资源准备及调配。血液调配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前期阶段,短时间内患者快速增加,血站容易面临血液不足问题。对此,一般采取协助政府在辖区内进行血液调配的方式。
血站在辖区内储血点或输血科征集血液资源,直接向救治伤员的医疗机构调配。同时获取主管部门支持,要求医院暂停择期手术及无特殊情况的用血需求,优先为事故中重大伤害患者提供血液供应。另外,血站可通过相应流程向地区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上报,在其他血站调配血液,最大化满足事故中患者抢救需要。
(四)计划采血与合理用血管理
在突发事件中,事件类型不同决定人员伤害情况,同时也会影响到血液制品与用血时期的差异。
以火灾为例,烧伤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所需要的血液成分存在差异,救治当日需要新鲜的冰冻血浆,后续救治中则更需要机采血小板以及术中用血等。
以地震事件为例,患者早期救治主要需要全血与红细胞悬液,后期需要红细胞悬液及血浆。应对此种情况,血站需要由专门人员与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切实掌握伤员情况,结合突发事件类型预测所需血液制品及用量并指导临床用血。
总结而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大量患者的救治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而血站或采供血机构也需要做好应急预案,满足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供应科 涂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