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女性癌症发病谱中也位居首位。然而,与其他高致死率肿瘤不同,乳腺癌若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加以科学干预,治愈率极高。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超过90%,而晚期仅为30%左右,这一巨大差异强调了“早诊早治”对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的决定性作用。
一、早发现:从日常观察到专业评估
早期的乳腺癌通常表现隐匿,缺乏剧烈疼痛或系统症状,但人体往往会发出一些微妙的警示信号,例如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皮肤表面轻度凹陷(俗称“酒窝征”)、乳头内陷、不明原因的溢液等。因此,仔细观察身体的变化是发现异常的第一步。
(一)日常自检:健康意识的起点
对于有月经周期的女性,建议在每月经期结束后3—5天内进行乳房自查。主要方法包括站立与平躺状态下用指腹环形按压乳腺、腋窝及锁骨区域,观察有无肿块、皮肤改变或分泌物。然而,自我检查仅为初步筛查手段,无法替代系统性的医学检测,尤其对于早期、微小病灶识别力有限。
(二)医学筛查:三阶梯检测体系
目前临床主张采用“影像-体检-病理”三级联动方式进行乳腺癌筛查,以提高检出率并减少误诊和漏诊。
1.影像学检查
针对40岁以上女性,推荐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摄影(俗称“钼靶”检查),其对早期钙化灶具有较高灵敏度。
年轻女性因乳腺组织较致密,超声检查更为适宜;若为高风险人群,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MRI可作为补充手段,提高检出率。
2.临床触诊
由专业医生进行的乳房体格检查,能发现部分患者自身难以觉察的深部或特殊部位病灶。
3.组织学检查
对影像或触诊可疑病灶,需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确定诊断。
多国指南建议普通女性从40岁起定期接受筛查,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则应提前至30岁,并根据个体风险水平调整筛查间隔与手段。
二、早治疗:从“广泛切除”迈向“精准干预”
随着分子生物学与肿瘤个体化医学的发展,乳腺癌治疗已不再是“一刀切”的传统模式,而是朝着精准、高效、低损的方向不断进步。
(一)手术治疗的转型升级
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越来越多女性可选择“保乳”治疗,即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保留乳房外观。术中放疗技术的成熟,使手术范围进一步缩小,同时降低局部复发风险。前哨淋巴结活检则有效替代以往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大幅减少术后上肢水肿、感觉异常等并发症。
(二)个体化辅助治疗策略
通过分子分型(如Luminal A/B型、HER2阳性型、三阴型等),医生可以精准评估肿瘤生物学特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可使用内分泌药物(如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部分可联合CDK4/6抑制剂以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化疗需求。HER2阳性亚型患者则可选择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
化疗方案优化:脂质体阿霉素、紫杉类药物等新型药物组合,既提高疗效,又降低心脏等重要器官毒性。
临床数据显示,Ⅰ期乳腺癌患者接受规范综合治疗后,10年无病生存率可超过85%。部分低复发风险个体在治疗结束后,甚至可以进入“停药观察”阶段,实现生活质量与生存率的双赢。
三、建立全民健康防线:认知提升与普查并行
我国乳腺癌的整体早诊率目前仍不足2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80%以上,造成晚期发现比例较高、治疗难度增加。因此,加强公共健康教育,提升早筛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疗系统助力:推动惠民筛查项目
应继续推广并优化“妇女两癌筛查”国家项目,尤其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资源,确保更多中低收入女性也能定期接受乳腺检查。定期体检套餐中应明确包含乳腺相关项目,并通过数据管理建立随访档案。
(二)社会组织参与:“粉红行动”激发关注
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通过媒体、企业、公益组织联合开展健康宣教、义诊筛查等形式活动,激发职场女性、青年女性对乳腺健康的关注。
(三)打破误解误区:癌症不再只是老年病
乳腺癌已不再是中老年专属疾病,30岁以下女性患病率逐年上升。应引导年轻群体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不因“年龄小”“没有症状”而忽视筛查与自我关怀。
四、关注乳腺健康,从现在开始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可控、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及时识别、合理治疗和持之以恒的随访管理。主动筛查,为健康未来争取时间;每一个微小的异常警示,都可能是生命发出的求救信号。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权威观点强调:“乳腺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在发现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决定。”让我们从此刻做起,建立定期筛查的习惯,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用科学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家庭、单位和社会都应成为女性健康的坚强后盾,从提供筛查便利、给予心理支持,到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每一个支持的声音都能成为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唯有多方协同、人人参与,才能构筑起抵御乳腺癌的坚固防线。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 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