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准化战略与中医药战略深度融合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标准认证问题”以及“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非常重要举措,更是指出了以标准化促进中医药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新路径。以标准化赋能,加快推动中医药对外贸易的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可行路径。
我国已建立起国际领先的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秘书处设立在我国,并成立了6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已发布11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还有10省市成立了地方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近期,根据全球传统医学的发展形势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战略,国际标准化组织又决定,将原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更名为传统医药技术委员会,工作范围向全球各类传统医学开放。这不仅扩大了中医标准的国际参与度,增强了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的话语权,也为促进中医药对外贸易提供更有利的技术支撑和发展机遇。
一、标准化促进中医药高水平开放发展
在中医药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无数医家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丰富完善了药物种植炮制技术、诊疗体系、用药经验,凝结成了如今的中医药经典,这些经验包括辨证论治方法、药物种植采收炮制技术、经络腧穴学说及各类丸、散、膏、丹、汤、酒等方剂与用药原则等,沉淀着标准化的底蕴,为现代标准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代就有外来药材,如番泻叶、西洋参、沉香等,经过消化吸收、兼收并蓄,融入中医药体系,丰富了中医药的药物资源,催生了中药材对外贸易。中医药在发展历程中与其他传统医学体系相互借鉴、开放包容,促进了中医药自身发展,也催生了中医医疗服务贸易。
标准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不同经济体之间贸易的基础,也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社会秩序和经济贸易等方面意义重大。中医药要在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使命下有所作为,就要积极主动融入标准化,以标准化的现代技术支撑淬炼中华传统卫生健康智慧,以标准化引领中医药高水平开放发展。
二、标准化提升中医药的核心竞争能力
任何科技和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开放与交流,中医药国际标准作为一种全球性科技语言,正是运用现代语言讲述传统文化,运用国际通用语言讲述中国传统卫生健康故事,不仅推动了中医药在全球的传播,还促进了中医药与其他医药体系互鉴兼收,不断强化中医药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理、法、方、药进行深度“炮制”,让传统智慧焕发生机,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在经典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萃取了青蒿素,造福亿万各国人民。
另一方面,吸引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共同研究创新诊疗技术,如远程“望、闻、问、切”,建立疑难病症就诊体系及慢病随访制度,对疾病进行精准化预防和管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高诊疗效率和精准度,正是标准化引领中医药现代应用的新场景。
同时,数据分析、影像识别、智能治疗技术等正成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例如,针灸机器人需要先将人类针灸师的提、插、捻、转手法进行标准化、模型化、程序化,才能实现机器学习和精准复现。这既提升了中医诊疗质量和效率,又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应用开辟了新路径,还将有力提升中医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标准化推动中医药的对外贸易质量
中医药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特色优势领域。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关键保障,标准化就是中医药走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中医药的标准化是对中医药一、二、三产业在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能确保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促进贸易相关方的共同理解,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降低贸易技术壁垒和成本,从而增强对中药材产品和中医医疗服务的信任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在中医药国际标准的领先地位和技术优势,为我国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技术优势推动中医药高水平开放,以中医药高水平开放带动中医药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从中医药经典的理论发轫,到国际标准的现实加持,中医药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了从经验性到现代化的跨越。站在新的起点,更要通过标准引领、开放合作,推动中医药从“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共识”,以标准化推进中医药高水平开放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重庆市中医药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何慧;重庆海关高级工程师 张建国)